欢迎访问江南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返回旧版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测定的意义

浏览:29501 发布时间:2014/3/11 来源:本站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蛋白质分子包裹着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形成了球形的病毒颗粒。位于病毒外层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表面抗原,而病毒的遗传物质—hbvdna则与核心抗原相结合,位于病毒颗粒内部。在临床上,有这种完整病毒结构的颗粒才具有感染性和复制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乙肝病毒就是指这种颗粒。构成乙肝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两类生命物质是在人的肝细胞中充分别会成,然后再组装在一起。但在实际上,由于所合成的病毒表面抗原的数量大大超过组装成完整病毒颗粒所需的量,使得大量剩余的表面抗原分子聚集成小的球形颗粒,单独存在于血循环中。由于这种颗粒不含核酸,既没有感染性,也不能复制和增殖。

所以,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液中,就有含病毒核酸(hbvdna)的完整病毒颗粒和不含病毒核酸的单纯表面抗原颗粒。如果仅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只能确定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但不能很好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真实含量和当前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传染性等状况,只有hbvdna的含量才能直接反映病毒的多少,是病毒复制活跃程度的直接指标。hbvdna含量越高,说明体内病毒越多、病毒复制越活跃,自然其传染性也越强。但是病毒颗粒的多少,与被感染者的肝脏损伤程度并不直接相对应。



在临床上,hbvdna检测主要有两点意义:



(1)确定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间接了解机免疫应答水平。体内病毒含量越高,机体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就越弱。



(2)对hbvdna的动态定量测定,是评价抗病毒或免疫增强药物疗效的最客观的指标

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