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依据与主要经济指标
(一)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
4、《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bg50352-2005
6、《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二)主要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67261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76180 平方米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8720 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17460 平方米
建筑密度 :28%
容积率: 0.87
绿地率:43%
床位数:820床
其中精神科病人550床
普通病人270床
手术间数:8间
icu床位数:8床
停车:422辆
其中地上80辆
地下342辆
二、规划设计说明
1.脉络清晰的规划设计
现状地形东南侧有山地景观,北侧有弯曲的城市水系。结合山地走势和地形特点,利用综合医技楼、绿化庭院和台地将医院自然分为精神疾病和普通疾病两个宏观功能区,既做到有效隔离又资源共享。两组分区分别通过南北贯穿的医疗街按门急诊、医技、病房三大功能模块分组布置,为病人提供最为短捷的就诊路线。又通过一条东西向医疗街满足共享医技的需求。医院主入口位于南侧的城市道路,由入口主广场的绿化景观引导分流至精神疾病区和普通疾病区。整个医院建筑一二期护理单元通过随山就势的“z”字型母题重复,形成简洁统一的病房楼外观,利用北侧滨河绿地景观及东侧山体的绿化资源,使病房拥有良好朝向,推窗见绿,给患者带来愉悦心情。东侧行政办公区独立成区,环境优美,景色怡人。门诊医技楼沿南侧城市道路展开与主入口广场形成良好的城市街景界面。院区西侧利用声障屏结合大型乔木和立体绿化,为医院创造安静和谐的环境空间。
2.出入口及流线设计
1、门诊主要出入口及流线:两个病区均设置于基地南侧,和城市主干道相连,开敞的门诊广场为病人的就诊提供了方便。
2、急诊入口设计:两个病区均设置于门诊东侧,紧邻医技布置,夜间急诊部既可实现与门诊区的分区管理,又可确保和影像医技的快速、高效联系,同时可保证急诊病人和住院部的便捷联系,且有独立的广场和入口。
3、探视入口及流线:精神科病区设置于南侧住院楼一楼,便于统一管理。普通病区设置于住院楼北侧,通过探视广场周边停车来组织探视人车流,路线清晰明了。
4、污物出口位于基地西北侧,城市下风向,通过地下通道进行收集,最后集中并由院区污物出口送出,避免与其他区域的交叉感染。
5、送餐供应入口及流线:营养厨房设置于基地北侧,送餐、供应、就餐路线相对独立,方便快捷。
6、行政办公入口:设置于基地东侧,独立成区,环境优美。
3.功能分区设计
两个病区分别通过独立的南北贯穿的医疗街将门急诊、医技、病房等功能组织在一起,各功能模块联系便捷,分区明确,又通过一条东西的医疗街串联满足共享医技的需求。患者就医时的导向性更强,联系便捷。
●门、急诊区
门急诊区均临近城市主干道布局,门诊、急诊、儿科等均对外设置独立入口,都有开阔的院前广场,利于人车流的疏散,内部交通短捷高效。精神科病区单独设有司法鉴定入口和心理门诊入口。普通病区还设有独立的健康体检和保健科入口。
●医技区、手术中心
综合医技区位于两个病区的中心位置,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医技的使用效率。内容包括放射影像科、检验科、功能检查中心、内窥镜中心、手术中心等,且手术中心和门诊、病房之间有封闭通道联通,即方便快捷,又做到资源合理利用最大化。精神科病区功能需要的医技科室单独设置于病房区,工娱疗室、各种功能治疗室最大限度的方便住院病人到达。
●病房区
病房区域均位于基地北侧,减少了对于门诊区的外部干扰。巧妙结合地形,采用了随山就势的“z”字型的交通及景观处理。住院部东南侧的水系、山体景观,为住院病人提供一个温馨、亲切的生态环境。精神科病区550床分三栋病房楼布置,每栋楼均有独立的封闭活动空间供住院病人放松、休养。
●行政办公区在东侧地块独立成区,环境优美,留有发展用地。
●设施设备配套区
各种设备机房作为院区动力和能源中心,主要设置在地下一层。精神科病区地下一层主要功能为地下车库。
●用地东侧预留用地,作为远期普通科发展用地。
三、建筑设计说明
两个医疗区分别以一条南北医疗街贯通各个功能模块,使得病人就医时识别性更强,为病人就诊及检查提供清晰明了的路线。围绕共享大厅组织整个门诊医技区,效率更高。在病人动线组织上,我们使其处于中心位置,医生动线处于外围,并有独立电梯及楼梯直达各层,避免交叉感染,做到区域及交通上的医患分流。
为贯彻“大专科精综合”的设计宗旨,在医疗区的设计中采用神病患者与普通患者就诊区域相对分开的原则。布置时将普通门诊与精神科门诊分区布置,分别组织入口、竖向流线。做到不同程度的病人分区,分通道。两个分区互不交叉,避免了精神患者与普通患者的相互接触、影响。常规综合医技位于精神科和普通科之间,精神科患者与普通患者可分时共用医技,避免了病员的交叉接触,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达到了医技的最大化利用。医技两侧各设连廊,可分别连接普通病区和精神科病区。通过以上设计,可以使精神科患者和普通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互不交叉接触,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1. 门诊医技区
普通病区首层设置儿科门诊、急诊,独立设置健康体检、保健入口和专用电梯,直达四层健康体检门诊。
精神科病区首层独立设置心理门诊入口、精神门诊入口。为避免对心理病人的刺激,司法鉴定入口设置在侧面较隐蔽的位置。心理门诊有专用楼梯直通二层。门诊大厅左侧设置门诊药房,可与心理门诊共用药房,统一管理。儿科设独立入口,可与门诊共用药房,统一管理。综合医技区靠近中心共享大厅设影像中心,影像中心采用三通道模式,避免医生、普通患间及精神科患者的交叉感染。急诊区独立成区,与医技、门诊联系便捷,同时夜间急诊可方便的进入住院部,并可便捷使用影像设备,便于独立区域的管理。普通病区二层设置输液大厅和内科、外科、五官科门诊,可方便快捷的到达影像中心。
二层精神科部分门诊区设置心理科诊区,老年精神科诊区,精神科诊区。所有精神科诊室间均有内门互相连通,防止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体现了对医生的人文关怀;普通病区部分设置妇产科诊区,口腔科、肛肠科诊区;综合医技区靠近中心共享大厅设中心检验科、病理科、功能检查科,均可实现医生、精神科病人和普通病人的通道分离。
三层精神科部分设置精神科门诊、戒毒戒酒门诊。普通病区部分设置健康体检诊区;综合医技区设中心供应区和手术室、icu,中心供应与手术室做一体化设计,由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及生活区组成。因中心供应区的消毒物品约90%来自手术室,故将其收件室靠近手术室污物梯设置,使得各种物品尤其是回收污物以最短的路线进入中心供应区进行处理,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手术部共设大小8间手术室,手术室在布局上采用外围回收型平面形式,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分区明确;病人流线、医护人员流线、手术室供应路线、污物流线清晰明确。污物区简单的消毒可以在本层解决,另外的可直接转至中心供应,集中消毒处理。icu共设8床,与手术室同层布置,为术后病人提供方便的路线。
四层精神科部分设置康复科门诊、科研中心。综合医技区设内窥镜中心、手术室净化机房和病案中心。
2. 住院部
精神科住院楼分别设置了病人电梯和医生电梯、污物电梯,以便引导不同的竖向人流。医生电梯将医生送到独立的工作区域,避免交叉、接触,体现了对于医生的人文关怀。每个护理单元设置1部污物电梯,将每个护理单元产生的污物、尸体运至地下室集中处理,打包,运出。精神科住院楼一层为病房楼的主入口层平面,南侧主门厅设置了出入院办理中心,通过门厅可便捷的到达门诊医技区。专用医技区设工疗室,多功能厅,各类治疗室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精神科每个单元床位数45床。所有病房均采用进深8.1米,开间3.9米。3.3米的宽走廊、病人活动区、宽敞明亮的病房为病人造出舒适的修养环境,给病人以家的温馨。精神科病房区与医生办公区的相互独立(护士站采用封闭玻璃与病人走廊分割),保证医生的人身安全。病区内护士站靠近活动室、医办,既可以很好的观察到病人,又可减少医护人员的护理路线。除病房外的医生办公区均有良好采光,在改善病人就医环境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环境。精神科病房活动室及工疗室均南向布置,由于病人白天大多数时间呆在活动室或工疗室,南向布置更助于患者的康复。
普通病人住院楼为综合类病房护理单元,采用单复廊结合的形式,南侧为病员走廊,联系各病房及治疗用房,北侧为医护人员办公用房。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中心位置,护理路线最短。其中三层为产科,其中包含产房,按手术净化要求,分为清洁区,无菌区、污物区,设分娩室和隔离分娩室。
四、立面设计说明
主入口的灰空间处理手法,为疏散广场人流及主入口的标志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基地地形高差,尊重原有地貌,将普通病区的标高设计比精神科病区降低一层,既做到病员活动空间隔离,又体现了随山就势的山地建筑特色。病房楼与门诊医技楼造型的母题重复,使建筑具有符合地域特色、契合基地所属的建筑造型。灰墙,灰瓦,绿树构成整个建筑群突出的外部风格特征,彰显了人文气质。随山地变化的优美的坡屋顶组合,体现了黔北建筑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医学思想。整个医疗区向城市干道及人流来向呈现了舒展、连续的建筑景观,开阔而又灵动。
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生态环境
基地东南侧山地景观为患者提供了一处城市山林景观,利用北侧河流形成滨河绿地景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主广场入口灰空间的处理将绿化引入建筑的同时,让患者得到心理的缓解。各模块间形成多个绿化庭院,绿色景观廊。为病人创造了宁静的修养环境,人们漫步其中,充分的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这便是花园式医院的设计宗旨所在。
多层建筑的规划设计,避免了集中竖向交通电梯的缺点和投入,体现了低碳环保的运行理念。力求让使用者获得更多的自然通风采光和更全面的采光质量,有效的控制污染物的扩散和疾病的传播。建筑庭院空间使室内环境自然通风更为顺畅,多个小型庭院穿插其中,为诊区提供更多的自然通风采光。外围护结构采用高效保温墙体与遮阳型low-e玻璃,提高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太阳能的利用在也会在整个建筑的生命中起到降低维护成本的作用。